029-85247636
今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逐步加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中小学校每天统一安排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每节课间应安排学生走出教室适量活动和放松。但《人民日报》记者在调查中发现,有些学校由于校园面积狭小、学生数量激增等原因,学生活动场地不足的问题亟待解决。
让学生拥有足够的活动空间,是学校建设办学的基础要求。但中心城区中小学校场地不足的问题,却在一些地方成了常见的现象。对中小学校学生活动场地不足的问题,学校固然须进行内部挖潜,社会也应给予适当的帮助,但更需要地方政府统筹资源,以多种措施确保学生活动所需。
活动场地不足的学校,一般处于中心城区、校园拓展不便。这些学校所处位置寸土寸金,修建时便因受到地理位置的限制,导致“先天不足”。许多校园总占地面积不过一二十亩地,却要容纳一两千甚至更多的学生,自然无法考虑到操场的建设和管理使用。校园本身较小,除了学区内学生外,还要容纳大量教育基础薄弱地区随迁学生和打工子弟,校园显得更为拥挤。一些学校限于活动场地,体育活动只能进行踢毽子、跳绳等对场地要求不高的运动。还有学校在做课间操时将学生安排在教学楼台阶、花坛边等空地上,甚至把楼顶空地也开辟成了临时操场。这种先天不足,不仅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教育部有关要求的落实,而且也是安全风险隐患所在。
学生活动场地不足,第一步是要进行校内挖潜,将校园空间充分的利用起来。科学合理地充分的利用校园空间,是对学校管理上的水准的考验。但在挖掘校内空间潜力时,一定要将安全放在首位。比如将楼顶开辟为临时操场,一定要符合建筑物使用安全标准和安全管理规范。其他改造方案同样要注意合法与安全的问题,不能在解决活动场地问题时增添新的安全隐患。
更为现实的措施,还是学校驻地政府、社区要与学校一起研究学校活动空间的拓展问题。可以通过单独拓展方式解决的,应在用地、用物上给予最大的支持,尽量通过扩大学校的物理空间进行解决。没有办法进行物理空间拓展的学校,应分析就近公共场地与学校共享的可能,通过相应的管理措施和改造手段,将这些场地拓展为学校可通过的活动场地。比如学校邻近的公共体育场馆,甚至学校周边的公共广场、公园、国有和集体所有单位场院等,能够最终靠相应管理措施,成为学校的拓展活动空间。
同时,地方政府在新建学校时,要最大限度地考虑学校的基本活动空间。有的学校是新建的学校,但出于成本考虑或空间布局限制,没有设计充分的活动空间,一两千人挤在狭小的篮球场上,无法开展正常的体育活动。在城区里建学校,一旦规划没做好,后续再想要进行拓展会非常困难。
解决学校活动场地不足的问题,最根本的还是要大力推进教育均衡。城区学校学生慢慢的变多、空间越来越小的背后,是教育资源薄弱地区学校的学生流失和规模萎缩。教育资源不均衡,让更多的适龄者向少数学校集中,这些学校原有的设计容量自然受到挑战。因此,一方面要通过学校内部挖潜、社区资源共享,缓解学校活动场地的燃眉之急,另一方面,也要着眼长远,在教育均衡和新校规划上下功夫,让学校空间不足的问题不再有新的增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