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9-85247636
做生物多样性投融资研究过程中,经常有很多朋友来问,生物多样性+金融到底是啥意思?同时,刚才三位嘉宾的精彩演讲里,经常提到一个词“短缺”,也就是我们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上面临“供不应求”的状况,无论是科学知识的供给还是资金、资本的供给方面都有很大的缺口。比如我们有8000多亿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投资需求,但目前只能满足了1000多亿。以上这些都意味着,无论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知识资源,还是资本资源,都存在比较大的“短缺”,可以说,在生物多样性问题上隐含着一个“短缺经济学”。
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其实很难理解这样的“短缺”。经济学认为,所有的市场都是可以被出清掉的,过度的供给和过度的需求,在这样一个世界上短期可能可以存在,比如说今天大家去商场买一个啥东西缺货了,这个能理解,包括咱们人才市场上面也有短期的供给过剩或者需求不足的问题。但是长期而言,经济学认为没什么东西会过剩或短缺,只要市场机制发挥了作用,里面的价值价格机制就会自动调节我们的供给和需求,实现“市场出清”。供不应求带来涨价,刺激更多供给的同时抑制住需求。反过来,如果供过于求,价格自然会降下来。
如果我们把生物多样性保护也理解为是一种资源的话,那么为何这种资源不仅在短期、而且在长期也是“短缺”的呢?我认为经济学并没有解释好这样的一个问题。最近,有一位著名的环境经济学家达斯古普塔出版了一本报告叫做《生物多样性经济学》,在他的报告里面讲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他说生物多样性保护是长期以来经济学研究中的一个盲点,也就是说经济学解决了这么多资源的有效配置问题,从有形的物质资源到无形的知识资源等,所有的资源配置问题都得到了充分的研究和分析,但唯独生物多样性资源却是例外,这是一个经济学研究的“盲点”。
我专门梳理了一下经济学教材和论文,特别是跟生物多样性非常相关的环境经济学领域教材和论文,里面讲到生物多样性的寥寥可数,基本没,经济学触及到生态环境的主要集中在水资源和环境、大气资源和环境、能源资源等,以及当前非常热门的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问题等。
那为何气候变化等生态环境问题能提上经济学的议事日程呢?经济学的最新研究发现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应对以及碳排放的减排对于长期经济稳步的增长是有影响的,但生物多样性资源配置问题却在长期没有正真获得很好的关注,里面有很多原因,从经济学角度理解生物多样性,可以梳理出四个层次。
第一,我理解生物多样性首先作为生态环境中的一分子,我们人类在生物多样性整个框架里面也是属于这个系统中的一分子。经济学现在探讨很多资源环境的配置,为什么他会把水资源、大气资源纳入到我们的分析框架里面来,因为它慢慢的变稀缺了,你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规律。生物多样性资源长期以来不属于特别稀缺的资源范畴,也就是说它从供求的关系角度来看,生物多样性资源的供求关系还没那么紧张,尽管有好多物种在不断的快速消失,但我们没办法像大气、水环境的变化等一样,直观地感受到这个资源的稀缺性以及它背后蕴藏的巨大风险。
第二,我们把生物多样性作为一种自然资本去对待,这比纯粹作为生态环境去对待生物多样性往前迈进了一步。为什么?生物多样性不再纯粹是一个自然科学的命题,而是变成了经济金融问题,特别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产生了一些资本意义上的支撑作用,这个资本支撑作用到目前位置仍然没有正真获得我们主流经济学家的关注。为什么?这就涉及到它第三个属性。
第三,生物多样性资源具有太强太强的外部性。我们把全部的产品都分为私人属性的产品和公共属性的产品,公共属性最强的产品或我们叫做纯的公共产品之一就是生物多样性。它最主要的特征是什么?在消费过程中它是不可分割的,也没有价格和竞争性,现在没有一个人会说我消费了这个生物多样性,你就不能消费,它具有特别强的不可分割性。
作为公共产品的生物多样性,哪怕它对经济增长是很重要的,非常非常重要,但是因为这样一种属性就妨碍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它保护一定会在外部性的属性影响上面变得供不应求,这在很多公共产品属性很强的领域都有明显的体现,包括水、气、土壤这样一些环境。
第四,为何会产生目前这样一个长期短缺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实现问题。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受到慢慢的变多的关注,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以及选择性的价值、存在价值等等,但到目前为止,生物多样性的绝大部分价值和我们的经济系统没办法兼容,没有很好的方法兼容的重要原因是它不可量化。尽管我们现在做了大量的量化工作,但是各位明白这个量化的工作也绝大部分停留在纸面上,停留在研究阶段,在现实中,我们还缺失办法把这样一种量化的价值真正转化为我们社会经济发展的效益,这是蛮要命的。
很多朋友问我,生物多样性怎样和经济金融结合在一起?怎样解决这一个问题?实际上绿色金融的蓬勃发展已经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我们大家可以从经济金融的视角开展更多生物多样性保护。由于生物多样性有很强的外部性和公共属性,就必须要从制度入手,构建一个制度框架解决生物多样性保护供给不足的问题。
这个制度框架首先是包括政府,我们要用政府的财政资金、公用资金支持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但从供给规模来看,政府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发挥的作用依旧很的有限,为什么?因为我们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的众多利益相关群体里,有着广大的生产者、消费者,按照我们对生物多样性资源的定义,应该说,没什么生产的全部过程和消费过程是可以离得开生物多样性资源的,这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我们所有的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特别是跟我们市场上的供给和需求相关的行为都在我们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供求框架里面,所以我们有必要给这些市场主体直接创造激励机制,促使他们有效利用和保护生物多样性资源。
刚才我们已经讲到了价格机制,有很多学者讲到了,实际上这个价格机制原来我们很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结合起来,现在看起来,科技进步,包括生物多样性保护科技、绿色经济金融科技的蓬勃发展和进步,在很大程度上为我们创造解决之道。
以生物多样性资源的量化为例,原先很多企业家不理解我们这个生产行为和生物多样性有什么关系?是因为生物多样性资源的不可量化,现在可以实现量化了,所有产品的碳足迹、生态足迹都可以很好地计算出来,这样一来,生物多样性资源就可以跟市场进行挂钩,建立类似于“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用得多的人多付钱,用得少的少付钱,只不过在这里我们把污染治理的制度框架放到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场景中。
最后的一个解决之道是宣教,大家都知道,人和自然和谐共生发展才是我们保护生物多样性最终的解决之道,主要体现为生物多样性的公众参与和信息披露等。
刚才讲了一些经济学的机理,最后我们还是要把生物多样性保护落实到投融资的活动中,来解决保护过程中的“短缺”。
就此,我们要先理解金融到底是如何支持实经济发展的,金融究竟能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发挥什么作用?其中的理论框架是现成的,我们研究绿色金融的发展过程当中就强调,金融要为绿色发展在资源配置、风险管理、市场定价三个方面发挥主要的功能和作用。
资源配置大家很好理解,实际上生物多样性保护肯定需要资源,但是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总规模或蛋糕有一个约束和限制,保护生物多样性资源配置多了,其他领域所能投入的资金或其他的资源就变得少了,因此建立杠杆机制很重要,要通过价格机制来推动资源的再配置。
以野生动物保护利用为例,有些国家和地区就设计了很有意思的配额机制,容许开展一些有益的、健康的、有限度野生动物利用,这个配额就意味着一种定价,以及对野生动物资源的再配置,这种尝试放到整个投融资的过程中,说明我们要利用那些绿色的信贷,绿色的保险,绿色的债券这样一些产品,能够在更大范围之内调动我们的生产和消费,保护我们的生物多样性。
讲到风险管理,有两方面需要注意,一是目前全社会面临生物多样性资源破坏的风险,每年有很多物种消失,一种物种的消失,可能会带动另外四五十种物种的消失,就意味着我们有必要做风险管理。此外,还有一种风险,保护生物多样性资源会约束原来免费利用生物多样性资源开展生产和消费的活动。原来这些利用都是免费的,成本很低,现在形成了很多规制、约束以及价格,这对于产业而言就带来一个转型的风险,有必要进行管控。所以这里的风险管理是双重的,既要管控生态环境风险,也要管控由于生态环境保护带来的转型升级的风险。可能近期的风险和矛盾并不突出,但是从长远来看,我们一旦启动了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资源再配置和市场的再定价,管控双重风险的重要性就会凸显出来。
要实现这三大功能,首先我们必须明确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标准,要界定清楚边界,什么样的生物多样性资源要重点保护,什么样的生物多样性资源要怎样保护等等。其次是要解决信息不透明的问题,有必要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过程中要彻底解决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信息机制问题。第三是推动生物多样性金融产品的设计,围绕生物多样性这样一个保护的目标,设计出一些特殊的,个性化的产品。比如通过湿地银行、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减碳相结合等等,将减污降碳增效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发出能够让市场接受的金融产品。再就是合作和协同,我在这里建议至少在区域层面开展一体化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投融资等行为,譬如说长三角这样一个区域,本身就实现一体化发展,那么,能否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投融资机制上面、在标准、信息、激励、参与上面做一些区域之间的合作和协同,最大程度扩大单个城市开展生物多样性投融资的效率。
最后具体到上海,上海一直非常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同时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也在利用金融工具和金融手段为“大自然融资”。到目前为止,有几个方面工作比较典型:
第一,碳普惠的机制,现在大家能够看到全国的碳市场针对的都是规模以上的重点碳排放企业,中小企业的减排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怎么办?消费层次上的碳减排以及生物多样性怎么办?因此可以把碳普惠机制理解为生物普惠、生物多样性普惠、环境普惠、生态普惠,这一点,要在城市层面去推,上海的部分银行已经开展个人碳账户这样一些具有生物多样性保护作用和效益的创新,在长三角范围以内,江浙沪皖也开始开展碳普惠的跨省协作。
第二,上海目前也在努力尝试设计一些生物多样性绿色债券,也就是说我们发的债除了传统的新能源、新能源汽车包括我们的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设备的制造之外,我们实际上还是可以在央行发布的《绿色债券指导目录下面》进一步去尝试开发和生物多样性相关的金融理财产品,这个金融理财产品的创新设计据我所知,也是通过跨省的异地合作开展。
第三,为大自然融资,除了给它提供资金、资本、资源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体现是改变机制。也就是说,金融机构在开展投融资相关经济行为的时候,可以把保护生物多样性原则纳入日常的经营行为里面,以债券发行为例,发行EGS债券、碳中和的债券以及相关的金融理财产品时,就可以把生物多样性保护原则纳入到债券发行过程,一旦把这个原则建立起来,就可以避免我们的金融理财产品损害和伤及现在的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这意味着,开展这样一种机制实践,就是生物多样性保护金融的重要体现。
最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投融资在我们的祖国和全球各个国家的关注下面慢慢的开始启动起来,现在这个启动只是起点,未来还要求我们做大量的研究工作和实践工作来加大深化。希望我们这样一个世界能够在生态+金融的跨界融合里面变得更美好,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