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9-85247636
●现代夜战,由于夜视器材的大量应用,暗夜不再是弱者的伪装,呈现出“强者偏爱夜战、弱者被迫夜战”的新特点。
●伴随着无人化、智能化技术发展,夜战平台日益向小微型、超续航、智能集群化方向发展。
●紧跟战场变化变革夜训内容,加大夜战训练比重、强度、难度,提高夜战战技融合水平已成为重要课题。
说起夜战,曾是我军的传统优势,抗日战争中的“夜袭阳明堡机场”、解放战争中的“夜渡长江”、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奇袭白虎团”等都是我军军史上的传奇战例。
“太阳是我们的,月亮是中国人的!”昔日朝鲜战场上,美军曾发出这样的叹息。然而,随着夜视、网络、智能等先进的技术的不断涌现,现代夜战呈现出多维交互、单向透明、节点破袭等特点,暗夜不再是弱者的伪装,夜战方式正发生悄然变革。面对挑战,我们一定要识变、应变、求变,才可以找到克敌制胜的新密钥。
传统夜战受暗夜的影响,具有观察指挥受限、武器射击效果降低、协同复杂、保障困难但易达成突然性等特点,使近战歼敌战术大显身手。弱者充分的利用暗夜,着眼达成奇袭,拉近与优势之敌的差距,呈现出“弱者偏爱夜战、强者被迫夜战”的特点。
信息时代,具有技术优势的一方,通过大量编配具有先进夜战性能的装备,形成夜间作战的单向透明优势。据悉,现今美陆军一个标准作战连队编配夜视装备近两百件,基本实现了“单兵有微光、班有热成像”,主动谋求形成昼夜无差别、无间隔的全天候全域作战能力。近年一些局部战争实践表明,外军特别是强国军队基本实现了由怯于夜战向主动寻求夜战转变,呈现出“强者偏爱夜战、弱者被迫夜战”的新特点。
未来夜战,无论面对强者还是弱者,要占据主动都应充分的利用夜战特点,通过给对手制造危机来创造胜战契机。与强敌抗衡,要极力寻找强敌之弱,遏制强敌之优势发挥;与弱敌作战,要发挥己方夜战之优势,全面压制对手,牢牢把握主动。
夜战的实质是利用夜幕隐蔽自己行动以达成作战突然性。过去,装备处于劣势的部队常常利用暗夜掩护,秘密地接近敌人,近战歼敌,以此弥补己方在武器装备上的不足。
随着科技的快速的提升,各种先进夜视器材应运而生,一大批便捷多能、信息化、智能化、无人化夜战装备不断运用于战场。如法军的ONYX双筒夜视仪,采用最新光线增强和低能耗技术,重量仅340克,工作时长可达40个小时;美军采用热成像与自适应光学技术的KH-12侦察卫星,加载合成孔径雷达、光电摄像和红外焦平面阵列相机的全球鹰无人机,可实现全天候对地侦察、监视或打击。特别是随只能技术、现代制造技术等与夜视技术的有机结合,使智能无人夜战技术由单平台遥控向智能多平台人机融合群体控制转变,无人夜战平台向小微型、超续航、智能集群化方向发展,其指挥控制方式由初级的简单程序控制向半自主、全自主的人机混合智能自主交互控制转变,极大地改变了夜战的面貌。过去有些不擅长夜战的军队,如今凭借其夜视技术装备的优势,补上了夜战短板,甚至准备主导夜战战场。
未来夜战,要充分认清新兴技术对提高军队夜战能力的巨大作用,充分的利用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合优势,着力提升武器装备的夜战能力,使无人单平立作战、多平台集群作战和人机协同作战多方式融合,积极实现多维夜战力量间高度互联、互通、密切协同,努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传统夜战,通常是通过利用暗夜来降低对手发现能力、打击能力,己方则采取小群多路、不规则、胶着近战的战法,且大多是由陆军尤其是以步兵为主的分队在地面实施。强攻和袭击相结合是夜战的基本战法。
随着夜战技术革命性地突破,促使夜战模式由小群多路、地面近距离接触作战向有人与无人、分布式集群协同作战转变。特别是不受夜暗影响的无人作战力量逐步替代有人作战力量遂行高风险任务,且在数据赋能的驱动下,正呈现出“人机协同作战+无人集群作战”的趋势。据悉,俄军从2017年开始大量列装无人装备,到2025年无人装备比例将超过30%。同时,各型无人装备呈现出单一零星使用向成体系、成规模集群使用的趋势,并将在实战中发挥逐渐重要的作用,以此来实现多维领域侦察感知平台间信息无缝衔接和智能运用,各领域夜战力量体系作战效应叠加更加凸显,有人和无人平台间优势实现互补。能预见,无人化智能化装备成体系、成规模运用将日趋成熟,使用更加灵巧多元,任务域也将由单一领域向多领域拓展,无人与有人、分布式协同将成为未来夜战的主要模式,导致夜战战法也将随之而变。
未来夜战,必须着眼智能化无人化集群化攻击的新模式,大胆创新探索新的夜战之法,特别是创新无人作战平台智能化装备夜暗条件下集群编队、侦察监视、指挥控制、信火攻击、有人无人协同攻击等方式方法,探索夜暗条件下侦察无人平台、协同攻击无人平台、综合防护等内容的反无人集群作战行动方法,逐步的提升夜间有人无人作战与反无人作战能力,从而提升信息化智能化条件下夜战水平。
不打无准备之仗,是赢得战争的铁律之一。战争实践表明,周密的夜间训练是提高部队夜战能力的有效方法,尤其是装备技术处于劣势的军队。历史上,我军正是靠着充分的夜训,练就高超的夜战技巧和战术,某一些程度上消弭了强敌的装备优势,进而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显然,要提高现代夜战的能力,除了积极采取一定的措施改进装备外,最有效的方法,还是瞄准现代夜战的需要加紧备战,把夜战训练落到实处。无疑,熟练掌握夜战武器装备、娴熟运用夜间战斗技能是制胜夜战的基础和前提。同时,夜战又不仅是技术技能的对抗,也是战术战法甚至是谋略的比拼。尤其是在夜战技术装备敌优我劣的情况下,夜战战术战法高敌一筹尤为重要。
未来夜训,必须着眼于夜战的特点,拓展夜训内容,加大夜训比重、强度、难度,加强战技融合训练。要针对敌夜视器材的强点和弱点,从技术、战术手段上,探寻与之对抗的方法,有的放矢地研究出与敌夜视器材作斗争的对策,学会在敌人使用各种夜视、照明器材情况下加强隐蔽行动,学会摧毁敌人的夜视、照明器材的方法手段,学会运用伪装器材和夜视器材,学会操作无人作战平台智能作战平台,着力打牢夜战基础。在此基础上,以作战任务为牵引,以作战编组为实体,基于有人无人协同攻击,融入技术运用,强化夜间的全系统、全要素、全过程实战化演练,以奇正之法削弱敌夜战技术装备优势,练就以劣胜优、以优制优的过硬本领,为赢得未来夜战做好准备。
7月31日,国网新源新疆阜康抽水蓄能电站4号机组正式投入商业运行,标志着新疆首座抽水蓄能电站、我国西北地区首座百万千瓦级大型抽水蓄能电站全面投产发电,将有效助力新疆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和新型能源体系。
8月1日,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空天院”)公布消息,国家重大科学技术基础设施——航空遥感系统近日成功在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御道口牧场等地开展“植被与土壤的水分遥感试验”。
8月1日21时14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卫星互联网高轨卫星02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卫星互联网高轨卫星02星由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抓总研制。
弹跳、腾空、旋转、稳落……巴黎奥运会体操跳马项目是技巧与力量的完美结合。目前,除了体操项目,“时间切片”技术也在巴黎奥运会跳水、乒乓球等项目的赛事转播中得到全面应用。
钟崴提到的“工作”,即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选聘“周末工程师”活动。银川市此次选聘的“科技副总”和“周末工程师”,合作企业共93家,涉及新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等多个产业领域。
暑假期间,各地公共文化机构精心策划、用心准备了别开生面的“科技大餐”,以生动有趣的形式向公众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家精神,助力涵育创新文化。
西湖大学副校长邓力团队在有机小分子催化实验中,实现转化数(TON)1∶100万,即1个催化剂分子,完成100万次催化。据了解,由于这种有机小分子催化物改变了科学界对小分子催化剂和生物酶的传统认知,研究团队将其命名为“小分子酶”。
研究团队认为,刚果和圣佛朗西斯科克拉通(前寒武纪形成的稳定陆块)的碰撞及合并成一处,产生了独特且丰富的水下火山活动。尽管第一次产生的复杂生命未能在全球“遍地开花”,但第二次进化创造了人们今天在地球上看到的动物多样性。
31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中医药标准化行动计划(2024—2026年)》及中医药标准化工作进展。在中医药国际标准方面,国际标准化组织中医药技术委员会(ISO/TC249)已发布中医药国际标准112项,包括中医术语类、医疗器械类等内容。
智能技术进入快速地发展期,随着ChatGPT、Sora等生成式人工智能模型的突破性进展,人工智能加速渗透到军事领域的各个角落,智能化战争慢慢的变成了未来战争的重要趋势。 碳纤维复合材料既是实现高隐身性能不可或缺的基础性材料,也是衡量武器装备系统先进性的重要标志。
宁夏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管委会供图青海德令哈市光伏(光热)产业园的光热电站。 许峰:西部地区传统优势产业大多基于各地区资源禀赋条件,并在当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不断提高设备兼容性、安全性、稳定性,让智能家居真正智能起来,智能家居产业必能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让我们消费者尽享科学技术进步带来的便利和愉悦。
随着重约1200吨的储罐穹顶升顶就位,我国超大型全“坐地式”液化天然气储罐,宁波“绿能港”三期项目3座27万立方米液化天然气储罐完成升顶。
日前发布的《青海湖流域生态气象公报(2023)》显示,青海湖2023年年平均水位为3196.6米,较近十年平均上升1.3米。
近年来,武汉加快建设疾病防控、医疗救治、基层防控、卫生应急保障四大体系,初步建成中心城区15分钟、农村地区30分钟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圈。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近日联合国内多家单位,共同绘制了水稻全景定量蛋白质组图谱。
在科研的广阔天地中,每一位研究者都渴望最先触摸到知识前沿,做揭示未知奥秘的先行者。然而,传统的学术出版流程往往烦琐漫长,导致最新研究成果难以及时分享。而预印本平台作为一个便捷的学术交流空间,以开放、共享、快捷的特征,塑造了数字时代学术交流与传播新方式,有利于加快知识传播、扩大学术影响,日益成为科研工作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我国国际学术话语权具备极其重大作用。
所谓“预印本”(Preprint),是指科研成果未经同行评议、尚未在正式出版物上公开发表之前,作者出于交流和证明优先权等目的,自愿先在学术会议上或利用互联网平台发布的科研论文、科技报告等文章。与传统学术论文发表需要同行评议且发表周期很长不同,作为一种新型的学术交流模式,预印本具有发表快速、能带来合作新机遇、有助于提升学术影响力、可在与他人的互动分享中改进稿件等优点,因而受到慢慢的变多科研工作者的欢迎。而由于预印本具有迅速传播和共享功能,有利于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利用,预印本平台建设也得到各级政府组织的重视和支持。
第一届陈景润奖29日在京揭晓,山东大学数据科学研究院教授黄炳荣的“L-函数的矩及其在Rankin-Selberg问题和算术量子混沌中的应用”和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聂思安的“仿射Deligne-Lusztig簇的不可约分支”两项成果入选。
从生态环境部29日召开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生态环境部多个方面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6月底,全国已完成较大面积农村黑臭水体治理3400余个,达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80%以上;全国农村里的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达到45%以上,农村污水横流状况大幅度减少,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成效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