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9-85247636
科学技术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使得科技竞争力成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少年的科学素质水平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因此,无论是研究者还是实践者,青少年科学素质都是始终关注的重点。
面向学生的科学素质测评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逐渐步入正轨,在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达到顶峰。尽管60多年来开展了大量的面向学生的科学素质测评,但核心目标大多指向“以评促建”,希望能够通过对青少年科学素质现状、影响因素等的了解试图找到提升青少年科学素质的策略。也有部分测评以选拔科技专业人才为导向,比如TIMSS测试自1995年开始,曾经不定期地开展过3次高阶测评,主要目标是选择未来能够从事科技专业的人才。
此外,大范围的国际性的青少年科学素质测评还可提供国际比较的数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生参加测评后,各国家和地区能够充分地在国际比较中发现本国家和地区的优势与不足,能更加有明确的目的性地开展相关工作,促进青少年学生的科学素质水平提升。
青少年科学素质测评的目标定位对于科学素质概念的内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也就是说,聚焦在测哪一类青少年的科学素质,哪个年龄段的青少年的科学素质直接影响了在该测评中科学素质概念内涵的确定。科学素质概念内涵确定了,那么科学素质测评的框架也就确定了。因此,基于青少年科学素质测评所评测的对象不同、目标不同,每一个青少年科学素质测评框架也不同。
尽管如此,通过对国际主流的青少年科学素质测评工具分析后发现:典型的科学素质测评工具中,科学内容、科学能力(科学探究)仍然是测评的核心要素。此外,也有一些测评工具增加了对青少年科学本质观或者科学与社会的关系,以及科学态度的评测。因此,总体来说,青少年理解的科学内容(比如物理、化学、生物、地球与空间科学等)、青少年开展科学探究的能力、运用科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科学及科学职业的兴趣等,均是青少年科学素质测评关注的重点。
目前看,国际上影响相对来说比较大的青少年科学素质测评工具主要有3个:PISA(国际学生评价项目)、TIMSS(国际数学与科学趋势研究)、NAEP(美国国家教育进步评价项目),见表1。
PISA每3年测评1次;TIMSS每4年组织1次测评;NAEP的测试时间不固定,根据过去的情况,有时候2年,有时候4年,也有时候5年组织1次。
上述几个测评项目在开始测评之前,会先发布测评框架。测评框架代表了该项目对青少年科学素质概念内涵的界定,以及对于未来人才发展的期待。因此,科学教师能多关注这些测评框架,以充分地了解和追踪青少年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方向。
近几年我国也参加了PISA测试,关注PISA测试结果,能清楚看到我国青少年在科学素质方面的优势与不足。
比如2018年PISA测试中,中国学生的排名重返第1。PISA 2018测试中,我国共有北京、上海、江苏和浙江(B-S-J-Z)4省市参加,学生科学素质得分为590分,在所有参测国家(地区)中位列第1,比第2名高39分。约98%的我国(B-S-J-Z)学生的科学素质水平在2级及以上水平。32%的我国(B-S-J-Z)学生的科学素质水平在5级或者6级,而参测国家(地区)的平均比例为7%。我国(B-S-J-Z)学生的科学素质表现非常好,而且高水平的人数多。
但PISA 2018数据中特别需要我们来关注的一点是我国参测学生的职业期望水平。在我国(B-S-J-Z)所有具备高水平科学素质的学生中,1/7的男孩和1/10的女孩期待自己在30岁时成为工程师或者科学家,这一数据低于所有参测国家(地区)的平均值(男孩26%、女孩14%);1/8的高水平科学素质的女孩和1/9的男孩期待从事与健康有关的职业,这一数据远远低于所有参测国家(地区)的平均值(女孩是30%);7%的高水平科学素质的男孩和1%的女孩期待以后从事与通信和电子计算机技术有关的职业。
对于科研职业的期望水平过低,能够说是此次测评数据所反映出的我国科学教育正在面临的一大隐忧。这种隐忧需要所有的科学教师一起努力,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同时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加大对科学家及科研工作的介绍,以转变学生对科学家或者工程师的刻板印象,让更多的学生想成为科学家,能成为科学家。
多数科学教师都会在完成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再开设基于学校真实的情况的校本选修课程或者组织适合本校的相关科技活动。由于科技类选修课程的课程性质不同,因此课程评价与传统课堂的教学评价有比较大的差别。不能以简单的通过考试成绩的方式实施评价,评价的内容也比较多元。科技类选修课程多数以培育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提高学生对科学的理解和认识为主。对这种的课程,能够最终靠对学生实施科学素质测评衡量课程的实施效果。
科学教师对自己的学生实施科学素质测评时,首先能选用成熟的、公开发表的青少年科学素质测评量表。比如PISA、TIMSS会公开一部分测评的例题(例题见原文),可以从其公开的试题库中选用合适的测评题目,也可以在知网数据库中选用已有学者已经研发好的测评量表。在选用的过程中,必须要格外注意一下量表的适合使用的范围,比如学生的年龄等。
同时,科学教师也可以依照自己的实际教学需求开发一些简单、可操作的青少年科学素质测评量表评估他所希望了解的方面。如果自己开发有困难,也可以依据学生的真实的情况改编一些工具。能够最终靠在开课前对学生实施1次测评,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也就是前测;在课程实施后,再实施1次测评,了解学生的学习收获,也就是后测。通过前后测的比较获得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形成的能力发展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