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9-85247636
“第一次听老师说过端午要吃‘五毒饼’,不过五毒饼的馅可丰富了,有黑芝麻的,有杏仁蓉的,还有枣泥的呢!我最喜欢吃枣泥的,因为它非常甜。”今年6岁的李浩然小朋友说。
说起端午,身边就仿佛飘起了粽子的香味。然而,除了吃粽子,端午节的习俗还有很多,在北京就有一个独特的习俗:端午节要吃五毒饼。
为了让孩子们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及意义,延庆区永宁幼儿园举行了端午节民间传统文化活动,其中一项内容就是自己动手制作“五毒饼”。(见图)
提到“五毒”,总是让人毛骨悚然。但是五毒饼并不是以“五种毒物”为馅的食品,它是人们为端午节特制的一种圆形糕点,上面印着五毒(蛇、蝎子、蜈蚣、壁虎、蛤蟆)图案。
相传每年初夏时节正是毒物滋生活跃的时候,古人将五毒印在食物上,细细咀嚼,颇有点“咬牙切齿”的趣味,也有着以毒攻毒的寓意,祈求消病强身。
早在清朝时期的《燕京岁时记·端阳》中就有记载:“每届端阳以前,府第朱门皆以粽子相馈贻,并副以樱桃、桑椹、荸荠、桃、杏及五毒饼、玫瑰饼等物。”永宁幼儿园园长张艳苹介绍,如果说插艾草、菖蒲,耳鼻涂雄黄酒是为了“避毒虫”,那么吃五毒饼则是直接把“五毒”吃掉,使它们不能毒人,透着北京人的诙谐和风趣。
北京稻香村的老手艺人邢景翠师傅和记者说,早年间每到端午前,老北京人几乎家家都要制作五毒饼,“家家户户的做法不完全一样,有的家庭做得会精致一点,会用带有五毒雕刻的模具去制作,有的家庭也会做得最简单,但不论制作的过程有多少种,最后在糕饼上印上五毒的图案都是必不可少的。“其实制作五毒饼,除了食用之外,更重要的是让家里的小孩子认识这几种动物,让他们对五毒能敬而远之。”邢景翠解释,以前家家户户都生活在平房之中,这几种生物总是能不经意间闯进人们的生活,往往会惊吓到家里的孩子,大人们就想出这种方法,让孩子们一边吃五毒饼,一边记住“五毒”的样子,不再对它们那么恐惧。
除食“五毒饼”之外,五月端午之前,家中的小孩儿还要穿“五毒衣”“五毒肚兜”“五毒鞋”,戴“老虎帽”,系“老虎褡裢”。在邢景翠看来,这些其实都是和“五毒饼”相配套的,“其实意义都是为了能让家里的小孩儿避开这些害虫,也能让他们趋利避害、健康成长的意思。”
上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时下人们的观念不断改变,“五毒饼”开始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不过,近年来,随着时下人们对民间传统文化逐渐重视,2008年前,稻香村就以新工艺让消失了多年的“五毒饼”重新再回到了人们的视野,饼面分别印有蛇、 蝎子、蜈蚣、壁虎、蛤蟆五种形象,对应炭烧黄金薯蓉、黑芝麻、杏仁蓉、绿豆蓉、枣泥五种馅料, 诙谐中透着“健康好运”的美好祝愿。(记者 贺勇 摄影报道)